既然是與人共處的環境,可能會發生一些紛爭與摩擦,因此我們設計法庭制度,讓每個 Core School 的孩子、老師、家長有個讓地方來彼此討論處理事情。
法庭,聽起來像是個嚴肅的名詞,對於小學生,我們引導著孩子「情」與「理」的平衡,這與社交情緒課是相輔相成。當孩子們受到委屈或是發生些摩擦,甚至是覺得不公義、違反規定的事情,就可以寫上狀詞提交給教師團。教師團會與孩子們討論後,啟動法庭審理流程。
我們讓所有孩子參與法庭,從非當事人的孩子們中選出輪流擔任法官,由教師團陪同。會讓當事者雙方進行事情的陳述,之後,再讓雙方說出他們各自在事情發生的心情與感受。而後會讓當事人雙方進行換位思考,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,你若是對方,當時你是什麼樣的感受與遇到事情的可能處理方式。我也讓其他非當事人的孩子輪流想想並表達,若是我分別是這事情的雙方,我又是什麼感受與處理方式,這是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真實事件學會同理與換位思考,並且預作準備,因為並不是每個孩子當事情發生當下,都能這麼快做最好的處理方式,但是若是能事前模擬過,就能在心中有個可能的模板,然後隨著年紀與經驗,會不停地改善調整那個模板,萬一之後發生事情,就能很快地應對處理。
我們很清楚地讓孩子知道,判決並不是在處罰,比如像是罰掃廁所、寫道歉文之類,對我而言都是種負面報復的行為,而應該去思考什麼樣的判決是能幫助雙方的心情回復,透過判決讓雙方有所成長,而不是冤冤相報或是造成其中一方新的傷害,並且判決要預防下一次的事件發生,這樣才是好的判決。
我們陪伴孩子們透過討論表達自己的想法,去探究事情或問題背後的問題是什麼,訓練他們具有批判性思考,去想什麼樣的處理方式是更好的,而不是別人說的方式或是以前看過別人(包含老師)處理的方式,就理所當然採用這樣的方式是好的,而是要不停思考有沒有更適當的處理方式。
而道歉並不是說聲那句對不起,而是站在對方的立場,如何做才能讓對方開心,不再因為那件事情而讓雙方有距離,就如當好朋友受傷了,第一時間一定是去幫助他、照顧他。這樣共好、以情理並重才是我們帶給孩子去思考,如何做才是比較好的方式,一起走向良善的環境。也透過大家共同思辨的過程,讓每個孩子也可以學習觀察到別人的觀點與看法。